近年來,南通市通州區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切實加大法治工作力度,組織區人民法院法官、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公安局公安民警和司法局司法行政干警走進人大代表之家,將法治力量精準注入基層末梢。兩年來,各鎮街結合實際分別組織開展了各具特色的“兩官兩警”進“家站”活動。一場場重塑基層治理格局的創新實踐,正在通州蓬勃開展。
2024年初春,通州區興東街道興飛花苑社區的居民羅大爺帶著困擾多年的難題走進了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他所在小區的電動車充電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地下室潮濕不能充電,電梯上樓充電又存在安全隱患。
在傳統治理模式下,這類涉及多方責任主體的民生問題往往陷入“踢皮球”困境。但這一次,情況完全不同:法官、檢察官、公安民警和司法行政干警與人大代表一同接待了他,現場解讀相關法律法規,并協同制定解決方案。
僅過數日,社區兩處空曠地帶便安裝了新充電樁,這個“老大難”問題終于得到解決。
基層治理的現實困境與創新破局
在當代中國基層治理圖景中,法治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始終是難點所在。群眾法律需求日益增長與專業法治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矛盾糾紛多元化與基層調解能力有限之間的落差,構成了基層治理現代化必須跨越的雙重鴻溝。
通州區人大常委會敏銳洞察到這一現實困境,于2024年4月8日在興東街道便民服務中心正式啟動“兩官兩警”進“家站”工作。通州人大的這一創新實踐并非憑空而來,而是在全省率先實現“兩官”進“家站”,并實現鎮街 “檢察驛站”和“法庭驛站”全覆蓋基礎上進行的深化與拓展。
“兩官兩警”指法官、檢察官、公安民警和司法行政干警四類法治專業力量。“家站”則是遍布全區基層鎮村的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聯絡站。通過讓這四類專業人員常態化進駐代表履職平臺,構建“群眾說事+代表議事+兩官兩警理事”的協同治理模式。
在2024年4月的“‘兩官兩警’進‘家站’”活動的啟動儀式上,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艷梅明確指出:“要聚焦民生訴求、基層治理和成果運用,讓‘兩官兩警’進‘家站’成為服務群眾的重要陣地、法治建設的亮眼品牌、收集民意的有效渠道。”這“三個聚焦”為創新實踐指明了方向。
人大實踐的創新路徑與運行機制
通州人大的創新并非簡單將政法干警派駐基層,而是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有機運行體系。早在2023年,區人大常委會就以片區為單位,科學規劃設立了58個人大代表“法庭驛站”和“檢察驛站”,為2024年的“兩站”全面升級,“兩官兩警”進“家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興東街道的電動車充電難題解決過程中,居民“說事”提出訴求,人大代表“議事”分析問題癥結,而“兩官兩警”則從法律角度厘清各方責任義務,最終形成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通州人大的實踐還具有精準化、特色化優勢。先鋒街道探索出四步工作法:由網格員傾聽民意收集問題,研判確定需要化解的問題,“兩官兩警”與代表共同會商以求解決方案,解決后的跟蹤回訪,使活動貼合群眾需要,解決問題更有針對性,效果更加明顯。
在石港鎮,關注道路交通安全,公安以電動自行車安全為題,宣傳道交法;在十總鎮,關注土地糾紛,法院以土地流轉為題,現場答疑解惑;在興仁鎮,關注營商環境,檢察機關以法治護企為題,給予法制指導;在東社鎮,關注老年人權益保護,以養老為題,與當地忠孝文化創新融合,現場調解贍養糾紛;在金新街道,關注群眾身邊難點,以物業為題,宣傳高空拋物等危害;在二甲鎮,圍繞余西古鎮修建,法院、檢察院和公安局、司法局結合修建合同、古街保護、修建安全、修建矛盾等與人大代表全過程參與……“兩官兩警”進“家站”在全區14個鎮街實現了遍地開花和常態會運行。這些做法既有法治宣傳,又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法治內涵。
“兩官兩警”實踐成效的多維呈現
一年多時間來,通州人大“兩官兩警”進“家站”的治理效能已在多個維度顯現。在民生服務層面,法治資源的下沉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專業法律服務。
先鋒街道有一對父母頭疼未滿十四周歲的女兒總是逃課到臺球室,在“兩官兩警”進村活動中,人大代表與法官、檢察官、公安民警一起努力勸返回校,共同保護未成年人。
十總鎮村民劉大爺長期困惑于家中精神病人的監護權問題,在“兩官兩警”進村活動中,法律專業人士詳細解讀了監護人的確定順序、職責及變更程序,為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在矛盾化解層面,源頭預防和前端治理效果顯著。2023年以來,借助驛站平臺,先后有150名司法人員走進58個家站點與近千名群眾面對面交流,其中法律宣講216場次,法律咨詢558人次,化解矛盾300余起。
在法治文化培育層面,群眾法治意識明顯增強。“過去遇到糾紛要么忍氣吞聲,要么鬧得不可開交,現在有法律專家撐腰,我們心里踏實多了。”十總鎮一位村民代表的感慨道出了群眾心聲。這種從“信訪”到“信法”的轉變,正是基層法治生態改善的生動體現。
“代表家站”規范化建設的理論啟示
通州人大的實踐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論啟示。
這一模式重構了基層治理力量結構。它打破了傳統條塊分割的行政壁壘,通過人大代表聯絡站這一平臺,將分散在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部門的專業力量整合為基層治理合力。
同時,該模式也創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形式。“兩官兩警”進“家站”不僅解決了具體問題,更建立了一套常態化民意收集轉化機制。人大代表將群眾意見建議轉化為高質量代表建議,打通了民情民意上傳的通道,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內涵。同時,也是拓展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和司法局展現工作成績、接受群眾監督的路徑,將收集的意見建議轉化為完善自身工作的“金點子”。
面對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更高要求,通州人大“兩官兩警”進“家站”實踐仍需持續深化。在服務精準度方面,可進一步細分群眾法律需求類型,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區域特點提供定制化法治服務。例如,針對老年人群體強化防詐騙宣傳,針對企業密集區加強商事法律咨詢等。
在技術賦能方面,還可以探索建立線上“人大代表家站”平臺,通過數字技術打破時空限制,使群眾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法律咨詢、反映訴求。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預判區域矛盾風險點,實現治理關口前移。
在制度保障方面,需健全“兩官兩警”進“家站”的激勵考核機制,將基層服務實效納入政法干警評價體系,激發其服務基層的內生動力。同時完善人大代表與政法干警的協同機制,形成更加高效的問題“發現—解決—反饋”閉環。
通州區興東街道的空地上,一排嶄新的電動車充電樁靜靜矗立,成為基層治理創新的有形見證。而放眼整個通州,58個人大代表“法庭驛站”和“檢察驛站”正如神經網絡般延伸至各個角落,將法治溫度傳遞到千家萬戶。
輟學的孩子重新坐回教室、因為界址糾紛爭吵多年的兄弟握手言和、學生握起法錘感受到法庭的威嚴……類似的生動場景,共同描繪出一幅法治力量與基層民意深度融合的治理新圖景。
這場源于通州人大的實踐探索,正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著寶貴的區域樣本。其核心價值不僅在于解決具體民生問題,更在于構建一種法治與德治、專業與民主、技術與人文相融合的基層治理新生態。